(接續前章)
每當網路有需要選擇性的投票時,票數若很接近,有時候就會出現不擇手段的戰術,某方就會釋放一些不利的謠言,來引發原本不參與,且一知半解的人加入投票,進而產生「恨意投票」、「憤怒動員」以及「扭曲主題」等情緒性操控,若被問及為何要參與投票,會有部分的回答是屬從眾效應的影響。
例如原本只是很平常的民生議題,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投票,有可能因為催不出票,或者所陳述的論點不被接受,導致可能輸了這一局,若是這時候,添加了一些色彩,或者國仇家恨,以及道德操守,形勢就完全不同。
基本上,回歸投票的本質,是要著重在說服,或憑藉個人魅力,但一但進入為勝利而使黑,所謂的民主投票就顯得不單純,而變質成為一場惡性鬥爭。或者地方上一些公共建設,需要投票來決定建與不建,很多非本地的人也來湊一腳,情緒一但沸騰起來,就會造成失焦,即使短暫的勝利,後續的弊端就不斷湧現。
一般網路公共議題的投票設計,多多少少有些機構效應,或者夾帶特別「旨意」的人擾亂,最初本是調查民意的向背,民眾也可以自由加入,但若變成動員大會,或是效忠一姓的狀況,有些投票還是可以捨棄,避免有助紂為虐的幫兇嫌疑,古有衝冠一怒為紅顏.現在有投票一怒為扭曲,還是保持理性,才能增加網路投票的準確性,下一章繼續討論以「憤怒」為名的現象,作為憤怒的篇章的總結。